曾聽說,表演者站在舞台上,會有「屬於舞台」的感覺。然而,除了表演者之外,還有一群幕後團隊,他們創造了舞台、場景和氛圍,他們,同樣屬於舞台!
訪問在演藝學院戲劇院內進行,透過和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院長蔡敏志教授、著名舞台設計師兼校友曾文通的訪談,二人娓娓道來在演藝舞台路上的點滴和看法,仍能感受到他們對舞台藝術的熱愛和溫度。
談起舞台製作的難忘經驗,蔡教授和曾文通不約而同地表示曾經「一腳踢」完成專業級別的表演項目。曾指:「有一次我要到德國做一個表演項目,從舞台設計、服裝設計、燈光,甚至整個製作管理、現場處理,均由我一個人負責,極緊張而富挑戰性;那份迫切的感覺,現在還記得。」蔡教授初出道時亦曾在英國及香港有相類設計經驗,她坦言,由於時間緊迫,日間做準備,夜晚就要演出,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舞台設計、燈光提示、通宵製作繪景及道具,過程相當辛苦,但也是極之寶貴的經驗,正因為累積了這些歷練,人才能變得更堅毅。
「舞台藝術,就是一條如此艱辛的道路。然而,學生們就需要透過經歷去累積經驗,再慢慢沉浸出屬於自己的一套風格。一個學生,可能要歷練八至十年,累積了相當的經驗,才會有足夠的成熟度,去駕馭自己的作品,並透過作品,在觀眾面前表現自己。」蔡教授又表示,現今的學生,在學習的過程中,除了一邊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專業,同時會一邊探索自己。「在四年的學習當中,他們可能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和新興趣,進而重新發掘。學院的課程,正是逐步引領學生們認清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及獨特性。」
曾亦表示,感覺上從前的學生對演藝學院有很強烈的熱情,現在的學生則擁有很強大的能量:「或許我唸演藝學院時期的同學多數已投身社會工作,所以較為成熟,很清楚自己對表演藝術的熱愛。現在的學生,除了熱情外,還很有生氣和力量感,他們做事很迅速,看似很容易便完成一件事或一個項目,可能因為現今資訊和科技發達,降低了完成一個項目的難度。」
然而,羅馬非一天建成,在漫長的四年演藝學習旅程上,學生們如何被引領去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呢?「我們相信,要令學生將來能與社會和舞台及製作行業接軌,就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擁有熱情、專業、技能以及團隊精神的全才﹙whole person﹚。學院在課程上和設施配套上,一直都很努力地配合,希望從中做好橋樑的角色。」蔡教授表示,學院首兩年的課程涉獵範圍會較廣,讓學生們好好建立起團隊精神:「因為舞台製作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工作,要透過不同崗位的充份合作,才能達成圓滿的演出。所以,我們希望同學們在首兩年可以從基本崗位做起,了解舞台的各項工作,掌握與相關單位溝通之道。」到第三年,同學們便可以選定主修科;到第四年,則可以自己的主修科去完成兩至三次的演出製作。
演藝學院設有多個劇院及音樂廳,設施相當國際化;加上每年與其他學院合辦約十多個演出及製作,涵蓋戲劇、舞蹈、音樂及粵劇等類型,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和實踐的環境。「只要資源容許,我們會不斷更新,追貼時下業界所用的軟件及配套設施,也會不時邀請本地及海外業界人士與學生分享經驗,擴闊他們對業界的認識,有更深入的了解。到日後畢業時,他們已具備對業界的認識、聯繫及國際視野,可更有信心投身業界。學院的實習生計劃運作相當成熟,加上與本地及海外高等學府的良好夥伴關係,讓學生增長其專業範疇知識,拓闊業界及學術交流聯繫。」蔡教授道。
談及學院的新動向,蔡教授透露,學院課程的科目名稱已重新命名及分類,以導向業界發展為目的,令大家更為清晰。三大學系分別為:舞台設計系、製作管理、科藝製作系,以及進一步發展數碼媒體及表演動畫製作課程,以配合業界潮流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