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系製作主任洪海,是該系前身中國戲曲課程成立後首批畢業生。1999年,21歲的洪海毅然離開廣州的專業劇團,獨個兒來到陌生的香港演藝學院學習。他坦言,演藝多元的學習環境廣闊了他的眼界。他說:「演藝跨學系的合作,使站在舞台前的我,也有機會了解一齣製作的各項流程,不只是當一個演員。」
洪海是香港演藝學院2003年深造文憑(粵劇)畢業生,現任戲曲學系製作主任,主力策劃該系各項製作演出。他在13歲考入廣東粵劇學校演員科習小武行當,1997年畢業,隨後兩年加入廣州紅豆粵劇團演出。1999年,他獲演藝中國戲曲課程取錄前來香港,一切從新開始。過去一直在內地生活,洪海坦言初時要努力適應兩地的文化差異與生活習慣。以粵劇表演為例,他指內地與香港觀眾對演員的評價南轅北轍,「國內觀眾著重演員的聲線,喜愛氣衝牛斗;但香港觀眾覺得這種表演方式刺耳,喜愛自然一點的演繹。」他演出時享受台下香港觀眾的熱烈反應,「香港觀眾看劇時歡呼聲不絕,不時喝采叫好;但內地觀眾普遍愛靜靜的觀賞。作為演員,香港觀眾的表演讓演員獲得更大滿足感。」
「我在演藝讀書時,就像一顆棉花般不停吸取知識,自由地學習。」洪海指在學時期,演藝圖書館是他經常前往的地方,母校跨學系的合作,讓他對表演藝術有更多角度的思考。他表示,從前在內地當演員對整項粵劇製作一知半解,做戲和排戲都是很規律的。但來到演藝,他才有機會更清楚了解一項舞台製作由萌芽至成功完成的種種過程。
談及在演藝學習的難忘事,洪海說:「練功是我的日常生活。在演藝讀書對比內地更辛苦,我們的課程非常緊密,但這亦讓我在學四年獲益良多。」另一難忘事件,則是2001年代表香港到德國柏林演出《三打白骨精》,飾演孫悟空。「那年碰上『911』事件,原本還以為行程要告吹,結果順利到柏林演出,看見外籍人士對表演的投入,實在讓人高興。」
洪海在演藝學成後,透過政府「輸入內地專才計劃」在學校擔任教學工作並繼續參與演出。他表示,由學生變身導師自覺責任重大,「我要對學生有否進步負責,不可誤人子弟。」演藝成立30年,他期望母校有更多資源加強硬件設施,優化軟件配套,讓學生有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,讓戲曲繼續傳承下去。